霸陵伤别的典故
语出唐•李白做《忆秦娥•箫声咽》
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
乐游原上清秋节。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
李白所述的“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”化用“灞桥折柳”的典故。古人折柳赠别,因为“柳”和“留”为谐音,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。这一习俗源自何处,已无据可考。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中的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。尤其是隋、唐时期,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,灞桥折柳赠别表达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。
送行的典故
在我国的古代,亲朋好友一旦分离,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。“折柳”一词寓含“惜别”之意 。我国“折柳送行”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里的《小雅;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。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,因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可以表示挽留之意。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、不忍相别、恋恋不舍的心意。北朝乐府《鼓角横吹曲》中有《折杨柳枝》,歌词是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。下马吹横笛,愁杀行客人。”
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
1、《折杨柳》南北朝:岑之敬
原文:
塞门交度叶,谷口暗横枝。
曲成攀折处,唯言怨别离。
译文: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,门口横着几枝。跟着曲子折下几枝,非常不舍别离。
2、《劳劳亭》唐代:李白
原文:
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
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
译文:天下最伤心的地方,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。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,折下这柳条儿相别。
3、《送别》唐代:王之涣
原文:
杨柳东门树,青青夹御河。
近来攀折苦,应为别离多。
译文: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,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。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,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。
相关问答
1.霸陵伤别是什么典故?它有什么故事背景?
霸陵伤别是一个古代的典故,源自《史记》中记载的故事,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,当时的太史公司马迁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霸陵(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),他在霸陵期间,与一位名叫杨雄的朋友相聚,两人相谈甚欢,由于政治原因,杨雄被迫离开霸陵,在分别之际,杨雄为了表达对司马迁的深情厚谊,折了一枝柳枝赠予他,寓意着“折柳送别,情谊长存”,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离别时的悲伤和友情的不舍。
2.折柳送别的典故有什么含义?
折柳送别的典故,就是用折柳枝来寄托对离别之人的思念和祝福,柳枝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离别和希望,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较早,人们常常在春天折柳相送,寓意着希望对方早日归来,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友情和亲情的重视,以及对离别时刻的深情厚谊。
3.这两个典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体现?
这两个典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,成为了表达离别情感的经典意象,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中有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,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的诗句,黄河入海流”部分,就暗含了折柳送别的意象,再比如,宋代词人柳永的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》中,就有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,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”的词句,念去去”三字,就借用了折柳送别的典故,表达了离别的哀愁。
4.为什么折柳送别会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?
折柳送别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,主要是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,柳树的生长特点、象征意义以及与人们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,使得折柳送别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,这种传统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、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友情的尊重,折柳送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。
本文来自作者[谷槐]投稿,不代表三讯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3col.cn/zlan/202410-658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三讯号的签约作者“谷槐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霸陵伤别的典故 折柳送别的典故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三讯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霸陵伤别的典故语出唐•李白做《忆秦娥•箫声咽》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。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李白所述的“年年柳...